啟發研究中心 Inspiring Academy

介紹前言  : 

如何賺大錢,但必須先認識世界

我們的課程和研討會:金錢與貨幣 Our Workshops —

  1. 金錢與貨幣 你真的知道多少 ?
  2. 所有故事從金錢與貨幣騙子和欺騙開始 ?
  3. 如何保護自己避免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4. 全球大多數人是金融騙子 – 的受害者…?
  5. 你買房子已經被騙了…?
  6. 什麼是垃圾洗腦 MBA…?
  7. 廢柴MBA…?
  8. 什麼是商業外交? 為什麼大多數香港人缺乏這種本能和知識?
  9. 第一個全球性大國……….中國…?  or,  …美國…?
  10. 中國大國崛起,……對全球的地緣政治經濟影響力…將會無遠弗屆..!
  11. What is 地位及地緣政治…?
  12. 超級大國政治……..
  13. 新型的霸權
  14. 美國的全球體系—很多外國洗腦民主派也越來越仿效美國的洗腦風格.
  15. 如果甘迺迪沒有被暗殺,世界的經濟形狀會不一樣呢?
  16. 世界貿易中心災難9月11日,哪個各種版本故事你真的深信不疑嗎?

 

 

中國以後的歷史是統一和擴張繼之以衰落和分裂的反復迴圈。中國不止一次成功地建立了帝國體系。這種體系獨立自足、孤立、不受任何外部有組織的對手的挑戰。漢朝一分為三的局面在西元589年發生了逆轉,結果一個很像帝國體系的朝代重新出現。但是,中國最孤行專斷的帝國時期是在清時代,具體地說是在清朝的早期。到了18世紀,中國又一次成為一個完全合格的帝國。它有一個帝國中心,周圍是其勢力範圍,包括今天的朝鮮、印度支那、泰國、緬甸和尼泊爾。這樣,中國的統治從今天俄羅斯的遠東部分起一直越過南西伯利亞到貝加爾湖,深入到當今的哈薩克斯坦,然後向南到印度洋,然後回過頭來向東,又覆蓋了老撾和越南的北部。

還是像羅馬帝國那樣,這種統一被一種強烈感覺到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優越感加強、合法化和支撐。儒家學說加強了這種文化優越感。儒學是一種非常適用的哲學,它強調和諧、等級制度和紀律。中國——天朝——被看成是宇宙的中心,在它的周邊和周邊以外的全是野蠻人,而身為中國人就意味著有教養。因此,世界的其他部分都應對中國表示敬服。甚至在18世紀晚期中國日益衰落的階段,中國皇帝給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答復中也浸透著那種特殊的優越感。喬治三世的使者曾試圖以貢獻一些英國工業產品作為友好的禮物來引誘中國與之建立貿易關係。中國宣佈的答覆是:

承蒙天恩,朕指示英國國王注意朕的訓令:天朝統治四海內的一切……並不看重稀有貴重的物品……朕也絲毫不需要貴國的產品……因此,朕已命令你

的進貢使者平安地回國。你國王應該完全按照朕的願望行事,強化你的忠誠和發誓永遠服從。

 

中國歷朝帝國的沒落和垮臺也主要是由於內部的因素。後來的西方“野蠻人”取得勝利,是由於中國內部的疲勞、腐敗、享樂主義和喪失經濟和軍事上的創造性。這削弱了中國人的意志,接著加速了中國人意志的崩潰。外部大國對中國內部的虛弱的利用——英國在1839-1842年的鴉片戰爭中,一個世紀以後還有日本——又使中國人產生了深刻的文化上的屈辱感。這種屈辱感在整個20世紀都激發著中國人,而且由於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文化優越感與帝國以後使他們地位一落千丈的政治現實之間的衝突,這種文化受辱感變得更加強烈。

 

 

 

從那之後,歐洲成了全球力量的所在地和爭奪全球權力的主要鬥爭的焦點…………………….。

不過,西歐的控制並不等於西歐取得了全球性權力…………。根本的現實情況是,歐洲大陸的力量卻是互相分割的。歐洲不僅是為了得到海外領地,而且也是為了獲取在歐洲本身的霸權。從地緣政治上講,隨後產生的事實是,歐洲在全球的霸權並不………………………..在歐洲獲得的霸權。

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納爾遜·曼德拉說:“我是一所英國學校培養出來的。那時英國是生產世界上每一件最好的東西的地方。我還沒有擺脫英國和英國歷史及文化給我們的影響。”當文化優越感成功地得到維護和悄悄地被認可之後,它具有減少依賴巨大的軍事力量來保持帝國中心的力量的必要性的效果。在1914年,僅僅是幾千名英國軍事人員和文職官員,就統治著大約一千一百萬平方英里的領土和非英國籍的差不多四億人口。

 

最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之後,美國經濟在所有其他國家的經濟中鶴立雞群。它一家的經濟就超過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50%。

 

美國的全球體系

 

 

很多外國民主派政治家也越來越仿效美國的風格。不僅約翰·甘迺迪在國外有熱切的仿效者,而且年代較近(又較少受到頌揚)的美國政治領導人,也成了仔細研究和政治上模仿的物件。文化背景根本不同的日本和英國政治家(例如90年代中期的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和英國工党領袖托尼·布雷爾——請注意這個“托尼”就是“吉米”·卡特、“比爾”·克林頓或者“鮑勃”·多爾的仿稱)都認為模仿比爾·克林頓親切的言談舉止習慣、平民主義者的平易作風和公共關係的技巧,是完全合適的。

 

民主理想同美國的政治傳統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強了一些人眼中的美國的“文化帝國主義”。在民主形式的政府非常普及的時代,美國的政治經驗似乎正在成為學習的榜樣。全世界都日益普遍地強調成文憲法的重要性和法律高於政治權宜考慮。不管這種強調在實踐中有多大的欺騙性,它靠的正是美國立憲政體的力量。最近,前共產主義國家採取了把文職官員置於大大高於軍人的地位的做法(特別是以此作為加入北約的先決條件),也是深受美國的平民與軍人關係體制的影響。

 

伴隨著美國民主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和影響的還有美國以企業為中心的經濟模式的吸引力的增長。美國的經濟模式強調全球自由貿易和不受約束的競爭。當西方福利國家和德國強調的企業家和工會“共同決策”開始失去其經濟勢時,更多的西歐人表示了這樣的意見:如果歐洲不想進一步落後的話,就必須仿效美國更有競爭力的甚至是殘酷無情的經濟文化。甚至在日本,經濟行為中更大程度的個人主義,正被承認是經濟成功的一個必要的伴隨物。

 

美國強調政治民主和經濟發展,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傳達了一個簡單的對很多人有吸引力的思想資訊:尋求個人成功會產生財富,同時還會促進自由。因此而產生的理想主義與利己主義的結合,是個有力的結合。個人的自我實現據說是上帝賜給的權利,它會作出榜樣和產生財富,因而同時也能夠有利於別人。這個學說對精力旺盛的人、雄心勃勃的人和競爭力很強的人,都具有吸引力。

 

當對美國方式的模仿逐漸遍及全世界時,它為美國發揮行使間接的和似乎是經雙方同意的霸權創造了一個更加適宜的環境。像美國的國內制度一樣,這種霸權要有一個相互交織的機構和程式的複雜結構。創造這種結構的目的,是為了形成一致意見並使力量和影響的不對稱模糊不清。因此美國在全球至高無上的地位,是由一個的確覆蓋全球的同盟和聯盟所組成的精細體系支撐的。

 

大西洋聯盟在機構上體現為北約。它把歐洲擁有最大生產力和影響的國家與美國連接起來,使美國甚至在歐洲內部事務中也成為一個最主要的參與者。美國與日本的雙邊政治和軍事關係,把亞洲最強大的經濟同美國捆在一起,使日本仍然實質上是(至少目前是這樣)美國的一個保護國。美國還參加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之類新成立的跨太平洋多邊組織,使美國成為亞太地區事務的一個主要參與者。西半球總的來說是不受外部影響的,這就使美國能夠在現存的西半球多邊組織中起主要作用。在波斯灣的特別安全安排,特別是在1991年對伊拉克採取短暫的懲罰性行動之後,已使那個經濟上至關重要的地區變成美國的一個軍事保護地。甚至前蘇聯地區也已充斥著美國主持的各種諸如和平夥伴關係之類的同北約更密切合作的安排。

 

另外,人們還必須把全球性的專門組織網,特別是“國際”金融機構,看作是美國體系的一部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可以說代表“全球”利益,而且它們的構成成分可以解釋為世界性。但實際上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國的左右,而且它們本來就是在美國的倡議下產生的,特別是美國倡議的1944年佈雷頓森林會議。

 

美國這個巨大複雜的全球體系與早先的那些帝國不同,它不是一個等級制度森的金宇塔。相反,美國處在一個相互交織的宇宙的中心。在這個相互交織的宇宙中,力量是通過不斷的討價還價、對話、溝通和尋求正式的一致意見來行使的,盡管這種力量最終都來自同一個來源華盛頓,而那裏才是必須玩力量遊戲的地方,而且是按照美國的國內規則來玩的。也許世界對美國全球霸權中民主程序所處的中心地位的最高讚美,就體現在外國自己被拉進美國國內政治討價還價的程度上。外國政府盡其所能地去動員那些同它們有某種特別的種族或宗教同一性的美國人。除了有大約一千個外國特殊利益集團在美國首都註冊並開展活動之外,大多數外國政府還雇用美國的院外活動分子為它們的利益服務,特別是在國會裏。美國各種族團體還竭力影響美國的對外政策,其中猶太人、希臘和亞美尼亞的院外活動集團表現最為突出,組織得也最有效。

 

美國至高無上的地位就這樣地製造出一個新的國際秩序。這個新的國際秩序不僅在國外重複了美國體系本身的許多特點,而且使這些特點固定了下來。基本的特點包括:

 

△一個集體安全體系,包括一體化的指揮機構和部隊(北約、美日安全條約等);

△地區性經濟合作(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和專門的全球合作

機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

△強調一致作出決定的程式,即使這些程式是由美國主導的;

△優先考慮讓民主國家加入的主要聯盟組織;

△一個初始的全球性立憲和司法結構(從世界法院到審判波黑戰爭罪犯的特別法

庭)。

 

美國體系的大多數內容是在冷戰期間出現的,並成為美國遏制其全球性對手前蘇聯的努力的一部分。一旦那個對手倒下而美國成了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全球性大國,美國體系就可以成為現成的東西在全球應用,其實質已由政治學家G·約翰·伊肯伯裏作了很好的概括:

 

從這個體系是以美國為中心這個意義上講,這個體系是霸權主義的,並且它反映了美國式的政治機構和組織原則。它是一個開明的秩序,因為它是合法的並且帶有對等的相互作用的特徵。歐洲人(還可以加上日本人)能夠以適應美國霸權但又保留試驗他們自身的自治和半獨立政治制度的餘地的方式,來重建他們的社會和經濟並使之一體化……這一複雜體系的演變“馴化”了主要西方國家間的關係。這些國家之間不時地發生尖銳的衝突。但重要的一點是,沖突一直在一個深深紮根、穩定和越來越明晰的政治秩序中得到了抑制……戰爭的威脅從桌面上消失了。2

 

當前,美國前所未有的全球霸權沒有對手。但是,在未來的年月裏它會繼續不受挑戰嗎?

 

 

第二章 中國、歐亞 地緣政治Geopolitical大棋局

 

 

 

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

 

 

 

誰統治了東歐誰就可以控制中心地帶;

 

誰統治了中心地帶誰就能控制世界島;

 

誰統治了世界島誰就能控制世界。

 

地緣戰略棋手和地緣政治支軸國家

 

 

在目前的全球情況下,在歐亞大陸新政治地圖上至少可認明五個關鍵的地緣戰略棋手和五個地緣政治支軸國家(後者中有兩個在某種程度上也有資格被視為地緣戰略棋手)。法國、德國、俄羅斯、中國和印度是主要和積極的地緣戰略棋手,而英國、日本和印尼雖然無疑也是十分重要的國家,卻不具備當棋手的資格。

 

相反,英國不是一個地緣戰略棋手。它沒有那麼多重要選擇,對歐洲前途也沒有雄心勃勃的構想。它的相對衰落還降低了它在歐洲起傳統的平衡作用的能力。由於英國在歐洲統一問題上立場含糊,並同美國保持著一種日益淡化的特殊關係,在有關歐洲前途的重要選擇方面英國正越來越成為一個局外人。倫敦基本上已退出了歐洲棋局。

 

 

 

  • 英國不接受政治一體化的目標。
  • 英國贊成在自由貿易的基礎上實現某種模式的經濟一體化。
  • 英國主張在歐共體(歐洲共同體)框架之外進行外交政策、安全和防務方面的協調。
  • 英國極少謀求在歐共體內最大限度地發揮影響。3

 

日本在政治上自我約束的姿態給美國在遠東發揮主要安全作用提供了件。因此日本不屬於地緣戰略棋手,儘管它顯然有在短期內成為這種棋手的潛力,在中國或美國突然改變現有政策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日本的這種潛力要求美國必須特別精心地培育美日關係。美國無需密切注視日本的外交政策,但應非常細緻巧妙地鼓勵日本實行自我約束。美日政治關係的任何重大削弱都會直接影響本地區的穩定。

 

為何不把印尼列為有活力的地緣戰略棋手,這比較容易解釋。在東南亞,印尼是最重要的國家。但即使在這個地區,它發揮重要影響的能力也有限,原因包括:印尼經濟相對的欠發達狀態,國內政局持續不穩定,是個分散的群島,又易受種族衝突的困擾。華人少數民族在國內金融事務中發揮的主要作用使這種衝突變得更為重要。印尼將來某個時候可能成為中國向南謀求實現其抱負的主要障礙。澳大利亞已看到了這種前景。它曾擔心印尼謀求擴張,但最近已開始主張在澳大利亞和印尼之間進行更密切的安全合作。對印尼來說,要成為能在區域起重要作用的國家,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政治鞏固和繼續保持成功的經濟發展。

與印尼不同,印度正處在把自己確立為一個大國的過程之中,並把自己視為一個潛在的重要全球性角色。印度還認為自己是中國的競爭對手。雖然這種看法恐怕過高估計了自身的長遠能力,但印度無疑是南亞最強大的國家,在某種程度上是那個地區的霸主。印度還是一個半公開的核國家。它擁有核武器不僅是為了威嚇巴基斯坦,更是為了抗衡中國的核武庫。印度對其地區作用的地緣戰略構想不僅涉及其國,也涉及印度洋。但印度目前的圖謀同美國在歐亞大陸的利益沒有重要衝突。因此,作為地緣戰略棋手,印度不會,至少不會在與俄羅斯或中國同樣的程度上成為產生地緣政治問題的根源。

 

烏克蘭是中國….歐亞棋盤上一個新的重要地帶。它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存在有助於改變俄羅斯,因此它是個地緣政治支軸國家。沒有烏克蘭,俄羅斯就不再是一個歐亞帝國。少了烏克蘭的俄羅斯仍可爭取帝國地位,但所建立的將基本是個亞洲帝國,並且更有可能被捲入與覺醒了的中亞人的衝突而付出沉重代價。那時中亞人將對失去新獲得的獨立感到憤怒,而且他們將得到南面伊斯蘭兄弟國家的支持。中國也可能反對俄羅斯重新統治中亞,因為它對中亞新獨立國家越來越感興趣。但如果莫斯科重新控制了擁有五千二百萬人口、重要資源及黑海出海口的烏克蘭,俄羅斯將自然而然重獲建立一個跨歐亞強大帝國的資本。烏克蘭喪失獨立將立即影響到中歐,使波蘭變為一體化歐洲東部前沿的地緣政治支軸國家。

 

阿塞拜疆雖然面積有限,人口不多,但具有豐富的能源資源,在地緣政治方面也十分重要。它是裝滿了里海盆地和中亞的財富的大瓶的瓶塞。如果阿塞拜疆完全被莫斯科控制,中亞各國就無真正的獨立可言。阿塞拜疆如喪失獨立,它本身非常重要的石油資源也將被俄羅斯控制。一個獨立的、由不穿過俄羅斯控制的領土的石油管道同西方市場連結在一起的阿塞拜疆還將提供一條重要通道,使經濟發達的石油消費國能進入能源豐富的中亞國家。幾乎同烏克蘭一樣,阿塞拜疆和中亞的前途對於俄羅斯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也有重要影響。

 

乘俄羅斯力量減弱之際,土耳其和伊朗正在里海—中亞地區建立自己的某種影響。出於這個原因,它們也可以被看作是地緣戰略棋手。但這兩個國家都面臨嚴重的國內問題,它們影響地區力量格局變化的能力有限。它們又互為對手,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會相互抵消對方的影響。例如在阿塞拜疆,土耳其已取得有影響的地位,伊朗的政策(出發點是擔心伊朗境內的阿塞拜疆族人可能鬧事)對俄國人更有利。

 

然而土耳其和伊朗基本上屬於重要的地緣政治支軸國家。土耳其穩定著黑海地區,控制著從黑海去地中海的通道,在高加索地區抗衡俄羅斯的力量,仍起著削弱穆斯林原教旨主義影響的作用,並是北約的南部支撐點。土耳其如不穩定可能將在南巴爾幹引起更嚴重的暴力衝突,使俄羅斯更容易重新控制新獨立的高加索國家。儘管伊朗對阿塞拜疆的態度不明朗,但伊朗同樣能為中亞新的政治多元化進程的穩定發展提供支援。伊朗控制著波斯灣的東海岸。儘管伊朗目前仍敵視美國,但伊朗的獨立能阻礙俄羅斯在波斯灣地區對美國的利益構成任何長期的威脅。

 

最後,韓國也是個遠東地緣政治支軸國家。它同美國的密切聯繫使美國能夠不在日本本土過多駐軍而保護日本,從而使日本不會成為一個獨立和重要的軍事大國。韓國地位的任何重大變化——不管起因是統一,還是轉而落入擴大中的中國勢力範圍,或兩者兼而有之——都必然極大地改變美國在遠東的作用,並因此也改變日本的作用。此外,韓國越來越強的經濟力量也使它本身成為一個更加重要的“空間”,控制這塊空間越來越有價值。

 

以上開列的地緣戰略棋手和地緣政治支軸國家的名單並不是永久的或固定不變的。有時必須增加或刪除一些國家。當然,從某些方面考慮也可將泰國、巴基斯坦,甚至哈薩克斯坦或烏茲別克斯坦列為地緣政治支軸國家,但目前就將它們中的任何一個列入名單,理由似乎還不充足。它們中任何一個的地位發生變化都是重大事件,並將引起力量分佈的變化,但其觸發的影響未必十分廣泛。臺灣問題值得重視,如果把它同中國分開來看的話。即使這樣,只有一種情況才能使臺灣真的發生問題,即:中國能成功地不顧美國的反對而大規模使用武力統一這個島嶼,從而更廣泛威脅美國在遠東的政治信譽。雖然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似乎不大,美國在制訂對中國的政策時仍必須考慮到這種可能性。

 

重要的選擇和潛在的挑戰

 

認明主要棋手和關鍵的支軸國家有助於界定美國面臨的重大政策難題和預測美國在歐亞大陸面臨的潛在重要挑戰。這些將在後幾章中更詳細地討論,現在可先把這些歸結為以下五個大問題:

 

  •  美國應該要一個什麼樣的歐洲,怎樣促使它成為現實?

 

  •  什麼樣的俄羅斯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應為此做些什麼和做到什麼程度?

 

  •  在歐亞大陸中部出現一個新“巴爾幹”的可能性如何,美國應採取什麼措施

以儘量減小由此引起的危險?

 

  •  應鼓勵中國在遠東發揮什麼樣的作用,這種作用對美國和日本意味著什麼?

 

  •  可能出現什麼樣的新歐亞國家聯盟,其中哪種對美國的利益威脅最大和需要

採取何種預防措施?

 

美國歷來表示支持歐洲一體化事業。從甘迺迪政府開始,標準的提法就是“平等的夥伴關係”。華盛頓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歐洲成為一個單一的實體,有足夠的力量同美國一起承擔領導世界的責任和負擔。

 

這是有關這個問題的一套慣用的辭令。然而實際上,美國的立場既沒有這樣清楚,也沒有如此一貫。華盛頓真的希望歐洲在世界事務中成為美國真正平等的夥伴?還是更喜歡一個不平等的聯盟?舉例來說,美國是否願意同歐洲分享在中東的領導地位?歐洲不但離這個地區比美國近得多,而且其中一些歐洲國家在那裏一向有自己的長期利益。以色列問題也是個現成的例子。另外,美國也沒有把美歐之間在伊朗和伊拉克問題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夥伴之間的問題,而是看作歐洲不服從美國的領導。

 

美國的含糊立場不僅涉及它在何種程度上支持歐洲一體化,還涉及應如何界定歐洲的一體化,特別是如果需要的話應由哪個國家來領導統一的歐洲。華盛頓沒有規勸倫敦放棄其在歐洲一體化問題上的分裂性立場,儘管華盛頓已清楚地表明它更願意看到德國,而不是法國,成為歐洲的領導。鑒於法國政策的傳統方向,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種選擇也已產生鼓勵法英有時採取戰術性聯合以挫傷德國的銳氣的效果,並導致法國不時與莫斯科拉關係以抗衡美德聯盟。

 

為了實現真正的歐洲聯合,特別是如果這一聯合要在美國的建設性支持下實現,就必須對北約聯盟這個連結美國和歐洲的主要紐帶進行結構和程式方面的重大變革。北約不僅是美國影響歐洲事務的主要途徑,還為美國在西歐保持有重要政治意義的軍事存在提供了基礎。但是,歐洲的統一將要求調整這個結構以適應新的現實,即建立在兩個基本平等的夥伴的基礎之上的聯盟,而不是那種傳統術語所稱的由一個霸主和數個附庸國組成的聯盟。儘管在1996年曾採取了一些有節制的步驟增進西歐聯盟(WEU)這個西歐國家的軍事聯盟在北約中的作用,這個問題迄今基本被回避了。因此,如果真的選擇支持歐洲聯合,就必須對北約進行意義深遠的重組,這將不可避免地降低美國在聯盟中的首要地位。

 

總之,美國對歐洲的長期地緣戰略不能在歐洲一體化和同歐洲結成真正夥伴關系的問題上含糊其詞。美國如果真的贊成歐洲實現一體化並因此變得更加獨立,就應當全力支持正致力於歐洲政治和經濟一體化的那些歐洲力量。這種戰略還將意昧著消除曾一度被神聖化的美英特殊關係的最後痕跡。

 

美國對歐洲一體化的政策還要面對——儘管是同歐洲人一起——如何確定歐洲的地理範圍這一高度敏感的問題。歐洲聯盟應向東伸展多遠?歐盟的東部界限是否應同北約的東部前沿一致?前一個問題主要應由歐洲國家來決定,但歐洲在這個問題上的決定將直接影響北約的決定。後一個問題涉及美國,美國在北約仍有決定性的發言權。鑒於有關接受中歐國家加入歐盟和北約的意見越來越趨於一致,這個問題的實際意義主要集中在波羅的海國家將來的地位,可能也包括烏克蘭將來的地位

 

上述歐洲難題同有關俄羅斯的第二個難題有重要的相同之處。在回答有關俄羅斯前途的問題時,聲稱支持一個民主的、同歐洲緊密相連的俄羅斯並不難。可以設想,一個民主的俄羅斯將更能接受美國和歐洲共有的價值觀,並因此更可能在營造一個比較穩定與比較合作的歐亞大陸中成為一個小夥伴。但俄羅斯可能不滿足於僅僅被承認是一個民主國家並得到尊重。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圈子(基本由原蘇聯官員組成)仍懷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強烈願望,要在歐亞大陸發揮特殊的作用。這種作用將導致新獨立的前蘇聯各國重新歸順莫斯科。

 

因此,在俄羅斯決策集團一些有影響的成員眼中,連西方對俄友善的政策,目的也在於拒絕滿足俄羅斯獲得全球性地位的正當要求。正如兩名俄羅斯地緣政治學家所說的:

 

美國和北約國家一方面盡可能不傷害俄羅斯的自尊,但同時卻在堅決和持續不斷地破壞使俄羅斯至少在理論上有希望得到世界政治中第二大國地位的地緣政治基礎。前蘇聯曾經享有過這種地位。

 

此外,他們認為美國正在執行這樣一種政策:

 

西方正在重組歐洲。歐洲新結構的根本基礎是在世界這一地區支援新成立

的、較小和較弱的民族國家的主張。支持的辦法是讓它們同北約、歐共體等組織建立較密切的關係。4

 

這些話雖然含有一些敵意,但準確地描述了美國面臨的難題。美國應在經濟上幫助俄羅斯到什麼地步?這種幫助必定會加強俄羅斯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同時美國應給予新獨立的國家多大的幫助來保衛和鞏固它們的獨立?俄羅斯能否同時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和一個民主的國家?如果俄羅斯重新變得強大,它是否會謀求重獲失去的帝國領地?到那時俄國能同時成為一個帝國和一個民主國嗎?

 

美國對烏克蘭和阿塞拜疆等重要的地緣政治支軸國家的政策也不能回避這個問題,美國因此面臨策略平衡和戰略目標方面的困難選擇。俄羅斯國內情況的好轉是其民主化和最終歐洲化必不可少的條件。但其帝國潛力的恢復又將妨礙這兩個目標的實現。另外,恰恰是在這個問題上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在歐盟和北約擴大之際更是如此。是否應考慮最終接受俄羅斯加入這兩個機構中的一個?對烏克蘭又該怎麼辦?把俄羅斯排除在外的代價可能是很高的——在俄羅斯人的思想上形成一個能自行實現的預言。但不管是稀釋歐盟還是北約,其後果也都會造成相當程度的不穩定。

 

在歐亞大陸中部地緣政治關係不固定的廣闊地區還存在著一個重要的不穩定因素。土耳其-伊朗支軸的潛在脆弱性極大地加劇了這種不穩定。從黑海的克裏米亞半島向東經過俄羅斯南部的新邊界一直延伸到中國的新疆,向南到印度洋,向西到紅海,再向北到東地中海並回到克裏米亞半島。這一地區大約有四億人口,分佈在約二十五個國家,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存在著多種民族和宗教,政治不穩定。其中有些國家可能正在獲取核武器。

 

這個廣闊的地區經受著爆炸性仇恨的衝擊,又處於相互競爭的強大鄰國的包圍之中。它有可能成為一個主要戰場,在這裏可能爆發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更可能爆發長期的種族和宗教暴力衝突。印度是起約束作用還是利用某種機會將其意志強加給巴基斯坦,對可能發生衝突的區域的範圍大小將有很大的影響。土耳其和伊朗內部的緊張局勢不僅可能惡化,還可能嚴重削弱它們在這個爆炸性區域起穩定作用的能力。這種情勢將使吸收新中亞國家加入國際社會更為困難,也將對美國控制下的波斯灣地區安全產生不利的影響。總之。美國和國際社會在這個地區可能遇到的挑戰可能比近年來在前南斯拉夫發生的危機嚴重得多。

 

這一不穩定地區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可能對美國的首要地位提出挑戰。通過煽動對美國生活方式的宗教仇恨和利用阿-以衝突,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能夠削弱一些親西方的中東國家政府並最終損害美國的地區利益,特別是在波斯灣地區。但是,由於存在政治上的分歧,也由於不存在一個真正強大的伊斯蘭國家,來自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挑戰將缺乏地緣政治核心,因此更可能通過擴散暴力行為表現出來。

 

中國作為一個重要大國的興起造成一個非常重要的地緣戰略問題。最理想的結果是把一個正在實現民主化和自由市場的中國納入更廣泛的亞洲區域合作框架。但如果中國不走民主化的道路面其經濟和軍事力量卻繼續壯大又怎麼辦?不管周邊鄰國的願望如何,也不管它們如何分析算計,“大中華”可能已在形成之中。任何阻止其出現的做法都會導致同中國發生激烈衝突。這種衝突會嚴重損害美日關係,因為遠不能肯定日本是否會願意跟隨美國遏制中國。這種衝突還可能徹底改變東京對日本的地區作用的規定,甚至可能導致美國在遠東的存在的終止。

 

但遷就中國也要付出代價。承認中國是一個地區大國不只是像贊成一個口號那麼簡單。這種地區的舉足輕重地位必然會有實質性的內容。直截了當地說,作為成功地接納中國參與世界事務的政策的一部分,美國應當同意中國有多大的勢力範圍,這個勢力範圍在哪兒?作為一種讓步,會不得不容許哪些目前在中國政治影響範圍之外的地方落入重新崛起的天朝的範圍?

 

因此,美國保持在韓國的存在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如果美國撤離韓國,

很難設想美日防務安排目前的形式不會改變,因為日本將不得不在軍事上更加自立。但朝鮮統一的任何進展都有可能打亂美國繼續在韓駐軍的基礎。一個統一的朝鮮可能選擇不要美國提供長期軍事保護,這確實可能是中國用其決定性影響幫助半島實現統一的要價。總之,美國如何處理同中國的關係必將直接影響美-日-韓三角安全關係的穩定。

 

最後還應簡要地談談未來的政治結盟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這個問題在相關的章節中還要更詳細地討論。過去,在國際事務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是國與國之間爭奪地區的主導地位。今後,美國可能不得不決定如何對付謀求將美國趕出歐亞大陸的地區聯盟。這種圖謀威脅到美國全球性大國的地位。但是,是否會出現這種向美國挑戰的聯盟實際上主要取決於美國能否有效處理這裏談到的重大難題。

 

最大的潛在危險是中國與俄羅斯或許還有伊朗結成大聯盟。結成這種“反霸”聯盟的原因不是意識形態,而是相互補充的不滿。這一聯盟在規模和範圍方面同中-蘇集團曾經構成的挑戰有相似之處,儘管這次當頭的可能是中國,而俄羅斯是隨從。雖然出現這種意外情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美國必須同時在歐亞大陸的西部、東部和南部邊緣巧妙地施展地緣戰略手段。

 

中-日軸心可能會帶來一種在地理上比較有限、但潛在後果卻更為深遠的挑戰。這個軸心可能在美國失去在遠東的地位和日本對世界的看法發生根本改變之後出現。聯盟將把兩個有非常巨大的生產能力的民族連結在一起,並可能利用某種形式的“亞洲主義”作為聯合反美的學說。但鑒於兩國的近代歷史經歷,中國和日本不可能在可預見的將來結成聯盟。有遠見的美國遠東政策肯定能夠阻止這種聯盟的出現。

 

另一種可能性不大,但不能完全排除的情況是出現大歐洲聯盟——不管是德-俄聯盟還是法-俄聯盟。兩種聯盟都有明確的歷史先例。如果歐洲一體化進程停止或歐美關係嚴重惡化,這兩種聯盟中的任何一種都可能出現。如果歐美關係惡化,確實不難想像歐洲和俄羅斯互相妥協把美國趕出歐亞大陸。目前各種聯盟看來都不可能出現,它們只有在美國的歐洲政策出現重大失誤和歐洲主要國家劇改變方向的情況下才會出現。

 

不管將來會如何,我們有理由認為美國在歐亞大陸的首要地位將受動亂或至少是零星暴力行動的衝擊。美國的首要地位在新的挑戰面前可能是脆弱的。這種挑戰或者來自地區競爭者,或者來自新的聯盟。美國的首要地位受長期的地緣戰略的指導,它應以和諧協調的社會政治制度為基礎,後者可由美國主導的多邊框架連在一起。只有在存在這種美國首要地位的地方,目前佔據主導地位的美國的全球體系——一種“沒有公開的戰爭威脅”的體系——才可能獲得穩定。

 

《國際首要地位為什麼重要?》,《國際安全》,

 

第三章 民主橋頭堡

 

歐洲是美國的天然盟友。它與美國有共同的價值觀和大體相同的宗教傳統,實行一樣的民主政治,並且還是絕大多數美國人的祖籍地。歐洲帶頭通過一體化把民族國家組成共同的超國家經濟聯盟,最終組成政治聯盟。在此同時,它也為超越民族主義時代狹隘觀點和破壞性情感而建立的國家消亡之後更大的組織形式指明了道路。歐洲已經是當今世界組織上多邊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政治上統一

的成功,將在歐洲創造出一個生活在民主屋頂之下,享有與美國相當的生活水準,

且擁有大約4億人口的單一實體。這樣的歐洲必將成為一個全球性大國。

 

歐洲也是向歐亞大陸腹地逐步擴展民主的跳板。歐洲的東擴將鞏固九十年代民主的勝利。它將在政治與經濟方面與歐洲基本文明的範圍差不多。這個範圍被稱為“耶酥使徒彼得的歐洲”,其版圖是由起源於基督教西派教會的歐洲古老和共同的宗教傳統確定的。這樣的歐洲早在民族主義時代之前就一度存在過,在歐洲分裂成為美國和前蘇聯分別控制的兩個部分之前已經存在了很久。這樣一個大歐洲將對那些位於更遠的東部的國家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並與烏克蘭、白俄羅斯及俄羅斯建立起關係網絡,使它們參與越來越具有約束力的合作並使它們轉而信仰共同的民主原則。它將最終成為美國所倡導的大歐亞大陸安全合作架構的關鍵支柱之一。

 

不過,歐洲首先是美國在歐亞大陸必不可少的地緣政治橋頭堡。美國在歐洲有著巨大的地緣戰略利益。與美日之間的聯繫不一樣,大西洋聯盟在歐亞大陸上直接確立了美國的政治影響和軍事力量。在美歐關係的目前階段,歐洲盟國仍極大地依賴美國的安全保護,歐洲的任何擴大都將自然而然地成為美國直接影響的範圍的擴大。相反,若沒有跨大西洋的緊密關係,美國在歐亞大陸的首要地位也就會很快地不復存在。那樣,美國對大西洋的控制以及它使自己的影響和力量達到歐亞大陸縱深地帶的能力將受到嚴重限制。

 

然而問題是,這樣的一個真正的歐洲人的“歐洲”並不存在。這只不過是一種憧憬、觀念和目標,還不是現實。西歐已經是一個共同市場,但還遠不是一個單一的政治實體。政治上的一個歐洲尚未出現。如果還需要什麼證據的話,那麼波斯尼亞危機已痛苦地證明歐洲仍然並不存在。嚴酷的現實是,西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美國的保護地,中歐也越來越是如此。美國的這些盟國使人們想起在古代的僕從國和附庸國。這無論對美國還是對歐洲各國來說都未必是好事。

 

更糟糕的是,歐洲內部的活力正更加普遍地下降。現存的社會經濟制度的合法性,甚至連正在露頭的歐洲人格意識,都顯得十分脆弱。在一些歐洲國家,人們可以看到出現了信任危機,創造性的勢頭喪失殆盡,且在世界的一些大問題面前採取孤立主義和逃避主義的內向態度。絕大多數歐洲人是否想讓歐洲成為一個主要大國以及他們是否準備朝著這個方面努力,尚不清楚。就連目前已大為減弱的殘留的歐洲反美主義情緒也有些玩世不恭:歐洲人對美國的“霸權”耿耿於懷,但他們卻又樂於受美國“霸權”的庇護。

 

對兩次世界大戰造成的破壞記憶猶新,對經濟復興的渴望以及前蘇聯威脅所帶來的不安全感,曾經是形成歐洲一體化的政治勢頭的三個主要動力。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中,這三個動力已經消失。經濟復興已基本實現。如果說還有什麼問題,那麼歐洲面臨的問題越來越是:負擔過於沉重的社會福利制度正耗盡經濟活力,而特殊利益集團對改革的強烈抵制正使歐洲政治注意力內向。前蘇聯的威脅是消失了,而一些歐洲人希望擺脫美國影響而獨立的願望卻並未轉化成促進歐洲大陸一體化的強大動力。

 

歐洲一體化的事業越來越依靠由歐洲共同體及其繼承者歐洲聯盟這種龐大機制所產生的官僚機構本身的勢頭來支撐。一體化的思想雖仍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但由於缺乏熱情和使命感,這種支持趨於冷淡。一般說來,今天的西歐給人的印象是問題多,不齊心,儘管生活舒適卻存在一系列社會問題,沒有共同的較遠大眼光。歐洲一體化正越來越成為一個進程而不是一項事業。

 

儘管如此,法國與德國這歐洲兩大主要國家的政治精英大體上仍然承諾要實現把歐洲變成真正的歐洲的目標。因此,他們是歐洲的主要設計師。若齊心協力,他們能建立起一個無愧於歐洲的歷史和潛力的歐洲。然而這兩個國家對歐洲建設的看法和意圖卻又不盡相同,而且兩者都沒有強大到能單獨實現自己的目的和主張。

 

這種狀況便為美國的決定性干預提供了特殊機會。這使美國以維護歐洲團結名義的介入有了必要性,因為不這樣做歐洲的一體化就將陷於停頓,甚至逐漸發生逆轉。但美國對歐洲建設的任何有效參與都必須以美國在以下兩個問題上的明確思想為指導:一是美國希望看到並願意促進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歐洲,一個平等的夥伴還是一個小盟友;二是歐盟和北約的最終範圍應該有多大。此外,美國還必須謹慎處理它與歐洲兩個主要設計師的關係。

 

輝煌與救贖

 

法國的政治精英仍然抱著法國還是一個全球性大國的觀念,這實在有點荒謬……….。

 

 

 

 

 

 

 

 

不過,人們有理由認為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將在2000年以前應運而生,最初可能由歐盟現有的15個成員國中的六至十個成員國組成。這將加速歐洲在貨幣領域之外的經濟一體化,同時進一步促進政治一體化。於是,伴隨著斷斷續續的進程,一個擁有更為一體化的內核和較鬆散的週邊的單一歐洲將會出現並日漸成為歐亞棋局中的一個重要的政治棋手。

 

 

與此同時,在一個更大和更統一的歐洲出現之前(即使在最好的條件下這樣一個歐洲也不會很快出現),美國必須與法國和德國通力協作,共同促進這樣一個更統一和更大的歐洲的出現。因此,美國關於法國的主要政策難題,仍將是如何在不損害美德聯繫的情況下誘使法國更緊密地參與大西洋的政治和軍事一體化;而關於德國的主要政策難題,則仍將是美國如何既可以依賴德國在大西洋主義歐洲的領導地位中得利而又不引發法國、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不安。

 

美國在聯盟未來結構的問題上表現出更大的靈活性會,有助於最終爭取法國對北約東擴的更大支持。從長遠看,使德國的兩邊同處於一個一體化的北約軍事安全區之內可以把德國更牢固地定位在一個多邊框架內。這對法國應該是至關重要的。此外,聯盟的擴大還將使“魏瑪三角”(由德國、法國、波蘭構成)變為在某種程度上制衡德國在歐洲領導地位之微妙手段這種可能性增大。儘管波蘭加入聯盟有賴于德國的支持(波蘭對法國在聯盟擴展問題上態度暖昧頗為不滿),然而一旦波蘭入盟以後,更可能出現的卻是法國與波蘭在地緣政治上持共同觀點。

 

無論出現哪種情況,華盛頓都不應無視這樣一個事實:在有關歐洲特性或北約內部運作等問題上,法國只是暫時的對手。更為重要且華盛頓應該牢記的事實是,在把一個民主的德國永遠拴在歐洲之內的重要任務中,法國是必不可少的夥伴。這便是法德關係的歷史性作用。歐盟和北約東擴均應強化以法德關係作為歐洲內核的重要性。最後要說的是,法國不夠強大,既不足以阻撓美國推行其歐洲政策中地緣戰略的根本原則,又不足以使自己成為歐洲的領袖。因此,法國有些怪僻甚至發點脾氣,都是可以容忍的。

 

注意到法國在北非和法語非洲國家發揮著建設性的作用,也是恰當的。法國是摩洛哥和突尼斯不可或缺的夥伴,同時還在阿爾及利亞起著穩定局勢的作用。法國作這樣的介入有充分的國內原因:約500萬穆斯林現在居住在法國。因而北非的穩定和有序發展對法國利害攸關。然而這種利益又能給歐洲安全帶來廣泛的好處。若沒有法國的使命感,歐洲南翼將更不穩定和更具威脅性。整個南歐對地中海南岸地區的不穩定所造成的社會政治威脅正越來越感到不安。因而法國對整個地中海地區事態的強烈關注同北約在安全方面的關注並非無關。美國在偶爾不得不應付法國關於其特殊領袖地位的過分要求時,應考慮到這一點。

 

德國另當別論。德國的主導作用不可否認,但在公開贊同德國在歐洲的領導作用時卻必須謹慎行事。這種領導作用可能會對某些歐洲國家暫時有利,比如那些贊賞德國為歐洲東擴採取主動行動的中歐國家。西歐人對此也可以容忍,只要這種領導作用被置於美國的首要地位之下。但從長遠看,歐洲建設不能以德國的領導作用為基礎。太多的記憶仍在縈紆,太多的恐懼可能顯現。一個由柏林建設並領導的歐洲是根本行不通的。這就是為什麼德國需要法國、歐洲需要法德聯繫、美國不能在德法之間擇其一的原因。

 

 

 

歐洲的歷史性時間表

 

儘管在現階段歐洲東部的最終界限既不能明確說明,也不能最終確定,但從最廣義而言,歐洲是從共同的基督教傳統中衍生出來的一個共有文明。歐洲的比較狹隘的西方定義是與羅馬帝國及其歷史遺產相聯繫的。但歐洲基督教傳統中還包括拜占庭及其俄羅斯東正教的成份。因此,在文化上講,歐洲的含義比耶酥使徒彼得的歐洲要廣,彼得的歐洲則又比西歐廣得多,儘管近年來西歐一直在盜用“歐洲”的名義。甚至僅僅對地圖11掃一眼便可確信,現在的歐洲根本不是一個完整的歐洲。更糟的是,這是一個在歐洲和俄羅斯之間存在著一個能對雙方產生吸引作用的無安全保障的地區,並必然導致緊張和角逐的歐洲。

 

1.歐盟的時間可能不會早於2002或2003年。

2.同時,歐盟將啟動與波羅的海國家的入盟談判,北約同樣也將開始運作以解

決波羅的海國家和羅馬尼亞加入的問題。這些國家可能於2005年完成加

入北約的程式。在此階段的某個時候,其他巴爾幹國家也可能成為加入的對

象。

3.波羅的海國家加入北約可能會激勵瑞典和芬蘭考慮加入北約。

 

4.在2005年至2010年之間的某個時候,烏克蘭應能隨時與歐盟和北

約開始認真的談判,特別是如果在這段時間中該國在國內改革方面取得了

重大進展,並成功地被外界更為明確地認定為一個中歐國家。

 

 

 

第四章 黑洞

 

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國家1991年末的解體,在歐亞大陸正中心造成了一個“黑洞”。這就如同地緣政治學家所描述的“心臟地帶”突然從世界地圖上被挖走了一樣。

 

這一複雜的地緣政治新形勢給美國帶來嚴峻的挑戰。可以理解,美國的緊迫任務當然是減小這個正在分崩離析卻仍擁有強大核武庫的國家陷入政治混亂或重新成為敵對的專制政權的可能性。然而美國的長期任務則依然是:如何促進俄國的民主改革和經濟復興;同時避免重新出現一個歐亞帝國,阻礙美國實現建立一個能把俄國穩定安全地聯在一起的更大的歐洲-大西洋體系這一地緣戰略目標。

 

俄國的新地緣政治環境

 

蘇聯的垮臺是龐大的中蘇共產主義集團逐步分裂過程的最後階段。這個集團曾在短時間內與成吉思汗帝國的地域相當,在某些領域甚至超過了後者。但這個存在年代較近的橫跨歐亞大陸的集團,壽命卻很短。鐵托的南斯拉夫反水和毛的中國不聽號令,早就顯示出共產主義陣營在比意識形態的約束更有力的民族主義的企盼面前的脆弱性。中蘇集團持續了大約10年,蘇聯持續了大約70年。

 

 

——1905年的俄日戰爭,以俄國戰敗蒙辱而告終;

 

——1905年第一次“無產階級”革命,引發大規模城市暴力活動;

 

——1914-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死傷幾百萬人,經濟陷入極度混亂;

 

——1918-1921年內戰,再次造成幾百萬人喪生,國家遭到嚴重破壞;

 

——1919-1920年,俄波戰爭,以俄戰敗而終;

 

——20年代早期建立古拉格勞動營,革命前的精英遭到殺戮和大規模逃離俄國;

 

——30年代早期和中期的工業化和集體化運動,造成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的大規模饑荒和幾百萬人死亡;

 

——30年代中期和晚期的“大清洗和大恐怖”,幾百萬人被關進勞改營,100多萬人被槍決,幾百萬人死於虐待;

 

——1941-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平民和軍人傷亡人數達數百萬,經濟破壞慘重;

 

——40年代晚期再次實施史達林主義的恐怖,從而再次發生大規模的逮捕和頻繁的處決;

 

——從40年代末到80年代末長達40年的與美國的軍備競賽,造成社會貧困;

 

——70年代到80年代期間為把蘇聯的力量擴展到加勒比、中東和非洲地區而耗盡財力;

 

——1979-1989年勞民傷財的阿富汗戰爭;

 

——蘇聯的突然解體,社會動盪,痛苦的經濟危機,血腥而又恥辱的車臣戰爭。

 

地緣戰略的種種幻景

 

後帝國的俄國出現一段歷史和戰略上的混亂是不可避免的。令人吃驚的蘇聯垮台,特別是大俄羅斯帝國出乎一般人意料和令人目瞪口呆的解體,在俄國引起了深刻的反思。人們就俄國在當前歷史中應如何自我定位的問題展開了範圍廣泛的討論。人們公開和私下激烈地爭論多數大國從未想到過的一些問題:什麼是俄國?俄國在哪里?做一個俄國人是什麼意思?

 

 

問題是這種主張既不符合國際現實,也不符合國內實際。“成熟的戰略夥伴關系”觀念雖然好聽但卻靠不住。美國既不願意也不能夠與俄國分享全球性力量,甚至即使它願意也做不到。新俄國的國力虛弱不堪,社會極其落後,已不能充當美國真正的全球性夥伴。在華盛頓看來,德國、日本和中國至少也與俄國同等重要和有影響。而且,在歐洲、中東、遠東等有關美國國家利益的重要地緣戰略問題上,美俄兩國的目標大相徑庭。一旦不可避免地發生分歧,政治實力、財政力量、技術創新和文化魅力方面的巨大差距將使“成熟的戰略夥伴關係”成為一句空話,越來越多的俄國人感到這個說法只是故意造出來欺騙俄國的。

 

如果美國在早些時候,在美俄蜜月時期就開始著手北約的擴大,並同時向俄國提出一項“難以拒絕的交易”,即在俄國與北約之間建立一種特殊的合作關係,俄國的失望感或許可以消除。如果美國明確和堅決地奉行北約擴大的設想,並保證俄國將被包括在這一進程之中,也許俄國後來對“成熟的夥伴關係”的失望也可消除,克里姆林宮內西化派的政治地位也不會逐步削弱了。

 

1993年下半年,在葉利欽8月間公開贊同波蘭加入跨大西洋聯盟的意向並稱這與“俄國的利益”相一致之後,正是美國那樣做的太好時機。但克林頓政府當時仍奉行“俄國第一”的政策,於是又折騰了兩年多。在此期間克里姆林宮的調子變了,對於在美國已經出現但飄忽不定的有意擴大北約的跡象越來越敵視。到1996年,美國決定把擴大北約作為建立更大、更安全的歐洲-大西洋共同體的政策中心目標時,俄國人對此已持堅決反對的態度了。因此,可以說1993年是失掉歷史機遇的一年。

 

必須承認,並非所有俄國關於北約擴大的擔憂都毫無道理,或出於惡意。的確有些反對派,特別是俄國軍方人士帶著冷戰思維,認為北約的擴大並非歐洲自身成長的必要組成部分,而是美國領導的一個仍然敵視俄國的聯盟對俄國的進逼。俄國外交政策的一些精英,其中大部分實際上是前蘇聯官員,堅持他們長期形成的地緣戰略觀點,認為美國無權插足歐亞大陸,而北約擴大主要的動因就是美國企圖擴大其勢力範圍。還有一些反對者懷有這樣的期望,即一個游離於任何集團之外的中歐,在俄國一旦恢復元氣之後,將再一次回歸俄國地緣政治的勢力範圍。

 

但俄國許多民主派也擔心北約擴大將意味著俄國被排斥在歐洲之外,政治上遭放逐,被認為沒有資格參與歐洲文明的機制化框架。文化上的不安全感加上政治上的擔憂,使俄國感到北約擴大似乎是西方蓄謀已久的孤立俄國政策的頂峰,使俄國在世界上孤立無援,十分易受其多種敵人的攻擊。此外,俄國民主派既不知道中歐人對莫斯科半個多世紀的統治怨恨有多深,也不瞭解他們對加入一個更大的歐洲-大西洋體系的期望有多高。

 

不在於與美國建立平等的戰略夥伴關係這種幻想,更不在於在前蘇聯範圍內建立某種政治經濟上的“一體化”體系。所有的政策都回避了對俄國來說實際上唯一可行的選擇。

 

 

 

第五章 歐亞大陸的巴爾幹

 

在歐洲,“巴爾幹”這個詞使人聯想到種族衝突和大國的地區性爭奪。歐亞大陸也有它的“巴爾幹”,但歐亞大陸的“巴爾幹”面積更大,人口更多,在宗教和種族上的差異也更大。它位於第二章所描述的那個標出全球主要不穩定地區的長方形地理區域之內,包括東南歐的一部分、中亞、南亞的一部分、波斯灣地區和中東

歐亞大陸的巴爾幹構成了這個巨大的長方形區域的內核,而且它在一個獨特的

方面有別於其週邊區域:這是一個力量真空地帶。在波斯灣和中東地區,雖然大多數國家也不穩定,但美國的力量是那個地區的最後裁決者。所以這個不穩定地區的邊區域是一個單一的大國霸權地區,並受這個霸權的調節。相比之下,歐亞大陸的巴爾幹國家的確令人想起那些更加古老而熟悉的東南歐的巴爾幹國家:它們不僅政體不穩定,而且還吸引和誘使較強大的鄰國的入侵,而入侵的每個大國又都決心反對任何一個其他大國主宰這個地區。正是這樣一個我們並不陌生的力量真空和對外界力量吸引的結合才使它們名正言順地有了“歐亞大陸的巴爾幹”的稱號。

 

傳統的巴爾幹代表爭奪歐洲主導權的鬥爭中的一個潛在的地緣政治目標。歐亞大陸的巴爾幹在地緣政治上也是重要的,因為它們將控制一個必將出現的旨在更直接地聯結歐亞大陸東西最富裕最勤勞的兩端的運輸網。從安全和歷史野心的角度來看,它至少對三個與它直接接壤的較強大的鄰國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有重要意義。中國對這一地區也表現了越來越大的政治興趣。然而,作為一個潛在的經濟目標,歐亞大陸的巴爾幹的重要性更加無法估量:本地區集中了巨大的天然氣和石油儲藏以及包括黃金在內的重要礦產資源。

 

阿塞拜疆的脆弱性對本地區有更為廣泛的影響,因為這個國家的位置使它成為地緣政治的支軸。它可以被形容為一個至關重要的“軟木塞”,控制著進入一個裝著里海盆地和中亞富饒資源的“瓶子”的通道。油氣管道從這裏通向在種族上與它關係密切,在政治上支持它的土耳其。獨立的、講突厥語的阿塞拜疆使俄羅斯不能獨霸進入該地區的通道,這樣也就剝奪了俄國對中亞國家政策的決定性的政治影響力。但是阿塞拜疆極易受到來自北方強大的俄羅斯和南方伊朗的壓力。在伊朗西北部生活著人數兩倍于阿本土的阿塞拜疆人——有人估算為2千萬。這一現實使伊朗擔心它的阿塞拜疆人中間的潛在分離主義傾向,於是就對阿塞拜疆的主權地位抱有矛盾的心態,雖然兩國都信奉伊斯蘭教。結果是,阿塞拜疆同時受到俄羅斯和伊朗的壓力,限制其與西方的交往。

 

 

 

多重競賽

 

響里海盆

 

換言之,在可預見的將來,兩個最重要且又直接發生相互作用的地緣政治問題將界定美國在歐亞大陸遠東地區的作用:

 

1.從美國的觀點來看,在中國發展成主導的地區大國的可能性以及其尋求全球大國地位的日益增長的願望方面,可行的定義和可接受的範圍是什麼?

 

2.在日本力圖界定其全球作用之時,它對作為美國保護國地位的默認程度必然減小,美國應怎樣應付由此而在本地區產生的後果?

 

目前東亞地緣舞臺的特點是,大國關係處於亞穩定狀態。亞穩定是一種外部僵

簡而言之,東亞地區充滿了活力,迄今為止該地區經濟的迅速增長正將這種活力引導到和平的方向。但是到某個時候,一旦某些突發事件,哪怕是相對來說比較小的事件引起政治激情的釋放,安全閥就有可能被衝垮。在許多有爭議的問題上都存在著出現突發事件的可能,每一個問題都很容易被人煽動和利用,從而可能是爆炸性的:

 

  •     隨著中國實力的加強,以及日益繁榮的臺灣開始玩弄一個民族國家正式的分離地位,中國對臺灣這種勢態的不滿日趨強烈。

 

  •     圍繞著南中國海的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由於中國將南中國海視為其合法的國家世襲遺產,中國和幾個東南亞國家為佔有潛在的寶貴的海床能源資源

有發生衝突的危險。

 

  •     日本和中國就釣魚島存在爭議(互為對手的臺灣和中國大陸對此問題看法卻非常一致),而日中之間在該地區尋求主導地位的歷史之爭,使得這一問題更具有象徵意義的重要性。

 

  •     朝鮮的分裂以及北朝鮮內在的不穩定——北朝鮮尋求擁有核能力的努力使形勢變得更加危險——構成了朝鮮半島被突然爆發的戰爭吞沒的危險。這場戰爭將把美國也捲進去,並使日本間接地介入。

 

  •     蘇聯在1945年單方面佔領了千島群島的最南端部分。這一問題使俄羅斯同日本的關係繼續處於癱瘓狀態,並繼續毒化兩國關係。

 

  •     其他潛在的領土和種族衝突涉及到俄中、中越、日韓及中印之間的邊界問題;以及中國同印尼關於海洋邊界的爭議。

 

在這一地區,各國力量的分佈也不均衡。中國擁有核武庫和一支人數眾多的武裝部隊。它顯然是主導的軍事大國。中國的海軍已經採納了“近海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同時設法在今後十五年內擁有遠洋作戰的能力,以便“有效控

制第一島嶼鏈以內海域”。這一海域是指臺灣海峽和南中國海。可以肯定,日本的軍事能力也在增長。就日本的軍備質量而言,這一地區沒有一個國家能與日本相匹敵。然而,目前日本的武裝部隊並非其外交政策的工具,而是在較大程度上被視為美國在這一地區軍事存在的延伸。

 

中國的崛起已促使其東南亞鄰國愈益對中國所關注的問題採取敬服的態度。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初在臺灣問題上發生小小的危機期間(當時中國進行帶有某種威脅性的軍事演習,封鎖了臺灣附近的海空通道,促使美國調動海軍,顯示其力量),泰國外交部長匆忙表示,這種封鎖是正常的,而印尼外長則表示,這完全是中國的事情。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宣佈對此問題採取中立的政策。

 

近些年來,這一地區缺乏力量均勢的狀況已促使原本相互提防的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進行越來越多的軍事協調。這兩個國家毫不掩飾它們對於中國成為地區軍事主宰的較長遠前景以及對於美國作為這一地區安全保證者的持久力的擔憂。這一擔憂也使得新加坡著手同這些國家進行更為密切的安全合作。事實上,在整個地區,戰略家們面臨的關鍵問題,同時也是沒有答案的問題是:“十萬美軍在一個世界人口最為密集並日益擁有最多軍備的地區裏能夠確保和平多久,美軍究竟還可能在這一地區呆多久?”

 

民族主義的日益加劇、人口的不斷增長、持續發展的經濟繁榮、愈來愈膨脹的期望值、還有相互交叉的權勢欲望——就是在這種動盪不定的背景中,東亞的地緣

政治環境出現了真正的結構性變化:

 

  •     中國,不論其具體前景如何,是一個日益崛起的潛在的主導性大國。

 

  •     美國在安全方面的作用正越來越依賴於同日本的合作。

 

  •     日本正在探索著發揮一種更為明確的自主的政治作用。

 

  •     俄羅斯的作用已經大大削弱,與此同時原本由俄羅斯主宰的中亞已成為國際爭奪的對象。

 

  •     朝鮮半島的分裂狀況恐難持續,這使得朝鮮今後的發展方向成為其主要鄰國日益關注的地緣戰略問題。

 

 

 

 

因此,只要土耳其的國內政治不大幅度轉向伊斯蘭化,美國就應利用自己在歐洲的影響促使土耳其最終加入歐盟,並堅持把土耳其當作一個歐洲國家來對待。為了加強土耳其關於自己是美國戰略夥伴的意識,美國應同安卡拉就里海盆地和中亞地區的未來進行定期磋商。此外,美國還應當大力支持土耳其實現其從阿塞拜疆的巴庫鋪設一條能抵達土耳其的地中海海岸城市傑伊漢的石油管道的願望,這條管道將為里海盆地的能源提供一個主要出口。

 

另外,美國同伊朗的敵對關係長期化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任何最終的和解都應建立在這樣一種認識的基礎之上:穩定目前伊朗面臨的極具爆炸性的地區環境是雙方共同的戰略利益。當然,任何和解都必須是雙方努力的結果,而不是一方給予另一方的恩惠。一個強大的、甚至其行為雖受宗教驅使但不盲目熱衷於反西方的伊朗符合美國的利益。最終連伊朗的政治精英們也有可能承認這一現實。與此同時,為美國在歐亞大陸的長遠利益著想,美國不應繼續反對土耳其同伊朗建立更密切的、特別是在鋪設石油管道方面的經濟合作,也不應反對伊朗、阿塞拜疆和土庫曼斯坦之間建立其他的聯繫。美國長期參與為這些項目提供資金,實際上也符合美國的利益。2

 

儘管印度目前在歐亞舞臺上是個相對被動的角色,但印度的潛在作用應當受到重視。印度在地緣政治上受到中國-巴基斯坦聯盟的遏制,…………………..

 

中國正在成為一個地區性主導大國,

 

一個跨歐亞的安全體系